20世紀前中期時代的主要特點

20世紀前中期時代的主要特點

中國仍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抗戰與解放戰爭並存。

大事記如下:

一、1931-1945年,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併成立僞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衝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二、1940年,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爲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爲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爲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

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爲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蕩”。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鬥共1824次,重擊了日僞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三、1941年,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覆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爲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

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衆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

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峯。

四、1947年,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5月後,他們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分別從不同角度,進行反對各種不合理問題的分散鬥爭,舉行了“五四”紀念活動。上海學生進行了反內戰、反壓迫、反賣國的宣傳。

清華大學自17日起罷課3天,並發表《反飢餓反內戰罷課宣言》,得到各校響應。北平學生在罷課期間,各校組織宣傳隊分赴市區向各界羣衆宣傳反飢餓反內戰。

18日,國民黨政府發佈《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嚴禁10人以上的請願、罷課、罷工和示威遊行。遭到全國學生的反對。次日,上海學生7,000餘人歡送滬杭區國立院校學生“挽救教育危機晉京代表聯合請願團”,並舉行“反飢餓反內戰”大遊行。

其他各地學生也紛紛派代表赴南京請願。20日,京滬蘇杭地區16所專科以上學校6,000多學生爲“挽救教育危機”舉行聯合大遊行。

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於20世紀前中期,當時時代的主要特點是( c)

A. 和平與發展

B. 戰爭與和平

C. 戰爭與革命

D. 和平與改革

C【解析】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知識。毛澤東思想形成的背景:①現實需要:近代中國社會矛盾和革命運動的發展,呼喚着新的理論。②物質條件、階級基礎: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及工人運動的發展。③時代主題:二十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主題。俄國十月革命開闢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④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文化來源。⑤實踐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⑥主觀條件:毛澤東和以毛澤東爲代表的共產黨人的個人因素。由此可知,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特點是戰爭與革命。因此,選擇C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