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字的演變過程

杆字的演變過程

演變過程:

“杆”,初見於金文時代,會意字。從木,表示杆用樹木製成從幹,其形像上面有杈的木棒幹兼表聲。本義是長木棍。“杆”字簡體版的楷書從金文演變而來。“杆”的字源演變圖如下:

杆的字源演變圖

杆的字源演變圖

詳細釋義

拼音

gǎn

名詞

杆子,器物上像棍子的細長部分

the shaft or arm of sth.

筆桿、秤桿

名詞

作槓桿、把手或支承用的狹長的、通常有相當硬度的木條

bar

保險桿

名詞

兵器,盾牌

shield

一杆槍、一杆秤

杆,古作幹,俗加木。——《正字通》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古按切【集韻】【韻會】居案切,音幹。木名。【玉篇】檀木也。【類篇】柘也。

又【集韻】【韻會】居安切【正韻】居寒切,音幹。僵木也。

又木梃也。【前漢·尹賞傳】被鎧杆。【劉敞曰】杆,盾也。俗作欄杆杆字。

(杆)【篇海】侯幹切,音汗。木也。【正字通】俗杆字。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杆”字頭,請參考“竿”字:)

竹梃也。從竹幹聲。古寒切。

說文解字注

(竿)竹梃也。木部曰。梃、一枚也。按挺之言挺也。謂直也。衞風曰。籊籊竹竿。引伸之木直者亦曰竿。凡幹旄、幹旟、幹旌皆竿之假借。又莊子竿牘卽牘也。從竹。幹聲。古寒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