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隱公為何自己即位而立桓公

魯隱公為何自己即位而立桓公

魯隱公是春秋時期魯國的第一位君主,也是《春秋》記史的開始,春秋由此拉開序幕。

魯隱公代替年幼的弟弟繼位魯國國君,最後的結局是被弟弟魯桓公弒殺,魯隱公一生坎坷最終悲劇結尾。

魯隱公的生平功過,評論不一,總的來說魯隱公在繼位魯國國君,是以攝政之心來繼位的,從他自己的話語中便可看出,魯隱公並無霸佔魯國國君位置的打算。

關於隱公攝政的始末,左轉記載的非常詳細。爭議也很大,關於先攝政後禪讓自古有很多這種情況,但是魯隱公似乎並沒有處理好最終的交接。

但是從魯隱公即位後的一些列舉措中,不難發現,魯隱公是很希望做好國君這個角色的。甚至,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更好地把魯國交給即將成人的魯桓公

首先,魯隱公不是一個窮兵黷武的人,相反,當初他還是公子的時候,也就是魯惠公時期,周邊的很多國家和魯國還是有糾葛的。

比如和鄭國的狐壤之戰,和齊國並未結盟等。因此,魯隱公先從邾國、紀國、戎這些小國開始,小心謹慎地處理和周邊國家的關係。

魯隱公在改葬惠公這件事情上,他作為惠公的庶長子,揹著千古罵名不出面主持這樣一個葬禮,因為他不希望讓人家感覺他有國君之實,為此他甚至沒有和衛國前來的國君見面。

公子益師和無駭的葬禮,他也沒有參加魯國國君歷來很重視的卿大夫小斂,理由也是他只是居攝,而不是真正國君。

在處理自己母親聲子和魯桓公母親仲子的葬禮上魯隱公也很注意。仲子之死,所有禮節齊備,而自己的生母去世,卻草率處理,可見他還是很清楚自己的身份,而不是以真正的國君自居。

然而魯隱公有一件事情一開始就沒處理好,並且最後導致了自己的悲劇下場,就是對於手下的權臣太過放縱。

不管是大夫費伯,公子豫,還是後來殺了自己的權臣卿士公子翬,他們多次公然揹著魯隱公進行軍事行動,這些都是可怕的訊號,然而魯隱公不知為何沒有行動。

隱公五年是一個轉折點,之前的“初獻六羽”也許只是一個失禮,但是五年的觀魚於棠則是留下了千古話柄。

雖然臧僖伯同年去世之後他提高了他葬禮的等級,但是由此可見,隱公的行為和想法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四年之前,魯國真正有結交往來的大國只有宋國。魯國和宋國可謂頗有淵源,首先魯隱公就是宋國人的外孫,魯惠公兩個夫人也都是宋國人。但是隨後魯惠公在季年就和宋國幹仗了,敗宋師於黃。但是恰恰又是在魯惠公剛死,太子桓公年幼的時候,魯國和宋國又有矛盾,因此魯惠公葬的草率,可見隱公應該也是臨危受命居攝的。

執政之初就和宋國和好,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決定。這裡可以看出隱公在對外方面還是很有手段的。然而隱公四年,宋國卻要求一同討伐當時的強國鄭國,鄭國的強大國力那時候雖然還沒體現出來,當時鄭國好歹是周王室唯一的卿士,可以指揮周王和虢國這樣的部隊征伐的。

所以隱公猶豫了,最終出戰的是不聽指揮的羽父,而且還好,東門之戰五天就撤軍了,沒有和鄭國結下太大的樑子。

也就是五年,隱公做了繼位以來最硬氣的一個決定,拒絕宋國的出兵要求,沒有和宋國一起對抗鄭國和邾國。

一來和邾國關係還不錯,二來,這次要再得罪鄭國,就真的上大名單了,而且魯隱公看到了鄭國的實力遠在宋國之上。雖然宋國是公爵,鄭國只是伯爵。

好訊息是隱公六年,兩個大國鄭國和齊國同時和魯國開展外交關係,先是鄭國來渝平,然後就是齊國來結盟。這下隱公懸著的心放下了,有了大國的戰略聯盟,魯國的生存至少不是大問題了。

七年,宋國和鄭國曇花一現的結盟,表面上看起來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是暗地裡還是貌合神離,不過魯隱公擔心夜長夢多,索性為了討好鄭國去攻打邾國,這麼一來,就把剛攝政的第一個盟友邾國給出賣了。

然而,吃力不討好,宋國居然不領情。然而宋國和鄭國的真正矛盾其實源於宋國君主宋殤公最大的敵人,他一生難以安睡的敵人就在鄭國當著客人。

正好這時候宋國讓鄭國逮住了個莫須有的藉口不王,終於在隱公十年揚眉吐氣,不僅和鄭國、齊國結盟大敗宋國,還得到了宋國的兩個城池,魯隱公在魯國國內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很快,過了一年,隱公十一年又再接再厲,魯鄭齊的組合再次兵不血刃拿下了許國。魯隱公的功績斐然。

然而這時候的魯隱公還是比較清醒,知道“祊易許田”這樣的事情不能做得太張揚。然而他還是疏忽了一件事,就是他不該草率拒絕了狼子野心的公子翬的陰謀。

公子翬想邀功殺桓公,結果魯隱公卻說自己想讓位。所以公子翬一不做二不休,羽父打仗水平次了點,但是弒君的水平還是不錯的,隱公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冤死了。

隱公這輩子,過得算是不溫不火。前期比較謹慎,後期卻大開大合,這裡面的變化非常耐人尋味。

當然,即便他不還政給桓公,他也不失為一個好君主,因為比起後世的魯國君主們,他的成績相當令國人滿意。雖然沒有不世之功,但是至少沒有犯低階失誤。中規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