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遠帖原文譯文

伯遠帖原文譯文

《伯遠帖》原文: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

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

始獲此出意不克申。

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釋文:珣拜上再拜上,距伯遠兄弟在事業正盛之時辭世已經一週年了,他生前深受眾兄弟們的尊重,因為體弱多病,一直想優遊自在地生活,當初事業剛剛有起色這樣的事就發生了,沒能達成願望。和他的分別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卻永久地作了古人,遠遠地隔著山道,再也不來看我。

《伯遠帖》乃王珣所作。

原文: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首上方為乾隆時所鈐“內府圖書”,下方為“遊六藝圃”是乾隆所用閒章。“江左風華”左側有乾隆“觀書為樂”閒章。

譯文:

     珣拜上再拜上,伯遠兄弟在事業正盛之時辭世,距今已經一週年了,他生前深受眾兄弟們的尊重,因為體弱多病,一直想優遊自在地生活,當初事業剛剛有起色這樣的事就發生了,沒能達成願望。和他的分別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卻永久地作了古人,遠遠地隔著山道,再也不來看我。

   《伯遠帖》,是東晉王珣(350-401年)書寫的一封信,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cm,橫17.2cm。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後歸吳廷,曾刻入《餘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府,並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珣,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於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累官左僕射,加徵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諡獻穆。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