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推行五銖錢的目的是什麼

漢武帝推行五銖錢的目的是什麼

元狩五年(前118),“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

這是第四次改革,其特點是鑄錢技術有了顯著改進,就是以往鑄錢只一面有文,背面無文,可磨取無文的背面銅屑鑄錢。這次規定背面再加鑄一道邊,使人無法磨取銅屑,再熔鑄新幣。這是防止盜鑄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措施。雖然如此,但因這次鑄錢是令各郡國鑄,郡國官吏多鑄奸錢,錢輕,所以又出了問題。

漢武帝推行五銖錢的目的是什麼

漢武帝的令中鑄造五銖錢的目的:掌握鑄幣權,更利於管理。

西漢時期的五銖錢,鑑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最終確定了五銖錢的地位。

積極作用:

1、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2、有利於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3、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4、有利於錢幣的管理。

擴展資料:

發展史:

1、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2、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3、東漢五銖錢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漢武帝推行五銖錢的目的是什麼

西漢重新統一全國後開始借鑑、實行秦朝制度,正所謂“漢承秦制”。

到西漢中期逐漸發展出與社會現狀相適應的統治制度,漢武帝時期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

從經濟改革角度看,最重要的就是發行新幣“五銖錢”,這也是漢文化中“五行”思想的體現,漢武帝時期又建立一系列與錢幣制造、使用、流通的制度。

這種錢的影響深遠,直到唐朝時期才廢止,使用年號字樣鑄錢,從而開創了“年號錢幣”的先河,使“五銖”類重量字樣錢幣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