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舊石器統稱

新石器舊石器統稱

人類的早期曾經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隨後才進入了文明時代。在考古學上,將原始社會稱為石器時代,又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將舊石器時代稱為“矇昧時代”,將新石器時代稱為“野蠻時代”。簡單來説,舊石器和新石器就是人類使用的石器有所變化,舊石器就是打製石器,新石器就是磨製石器。不過最根本的還是兩個時代在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巨大差別。

一、社會上的差別:從原始羣到氏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時間大約是從人類產生之初到1萬年前,時間跨度佔據了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在舊石器時代,人類處於進化狀態之中,最開始有能人,接着有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人類的進化過程十分緩慢,對於大自然的適應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人類的社會十分落後。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社會團體是原始羣,一個原始羣一般有幾十個成員,大家一起生活,抵禦其他動物入侵。原始羣還未產生較為合理的倫理規範,其婚配行為雜亂無章,不僅同輩兄弟姐妹可以婚配,就連上下輩之間也存在婚配。這也是原始羣社會進步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入石器時代後,首先是人類進化基本開始穩定了下來,晚期智人取代了過去的人類,成為了地球上的唯一的人種。在婚配關係上,族內婚被禁止,推行了族外婚。由於女子在承擔着繁衍後代的重任,因此其地位高貴。由於農業的出現,使得人類的生產趨於穩定,人口得到了快速的增加,原來的原始羣已經轉變為了母系氏族,出現了無數的氏族部落。

氏族在社會組織上明顯比原始羣規範得多。氏族有氏族的規範,氏族成員的地位大體上相等,大家共同勞動,產品平均分配。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了父系氏族社會,私有制萌芽,開始產生了階級分化。在父系氏族社會早期,大體上還能維持“小國寡民”的氏族公社狀態:在政治上推行了軍事民主制,大家共同推舉部落的酋長或者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領,在中國稱為“禪讓制”在生產上,實行了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這個時代就是孔子所謂的“大同”,老子所説的“小國寡民”。

二、生產上的差別:從採集漁獵到農耕—畜牧

在人類產生之初,人類的食物來源基本依靠的是採集植物水果的狩獵、打魚。這種純自然的經濟狀態一直維持了幾百萬年。舊石器時代人類狩獵的工具就是打製石器,主要用於砸擊動物。不過,這種生產方式十分不穩定,使得物質一直得不到積累,人類社會進步十分緩慢。

大約在1萬年前,第四紀冰川開始結束,地球的氣候總體變得十分温暖濕潤,這大大加速了動物的繁衍,也給人類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冰川結束時期的大洪水,使得土壤變得肥沃,為農業的產生提供了條件。隨着時間的發展,人類學會了種植水稻、粟、小麥等,開始蓄養狗、豬、牛、羊等牲畜,使得人類的經濟活動開始從採集—漁獵過渡到了農耕——畜牧。農耕畜牧出現後,人類對狩獵的依賴程度大幅度下滑,打製石器的使用也不那麼廣泛了,因此出現了適應農業生產的磨製石器,如石刀、石斧、耒耜等。該時期的農業生產主要是刀耕火種。

農業的出現,使得人類的生產開始趨於穩定,人類逐漸從大幅度的遷徙走向了定居。加上人口不斷繁衍,推動了人類生活的變遷。在居住方面,人類從穴居轉為巢居,開始修建房子。這種巢居的規模不斷擴大,就出現了村落。在中國新時期的大地灣、仰韶、河姆渡等遺址都發現了大量的村落遺址。隨着巢居生活的出現,又有一些新的發明出現,如陶器用於儲存糧食或者水。也有歷史學家將這個時代稱為“陶器時代”。

農業的出現也標誌着人類開始出現第一次社會分工,一部分人類專門從事農耕生產,逐漸成為了農耕民族。而不適合農耕生產的草原地區的人類就從事於畜牧業或者狩獵業,成為了遊牧民族。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既無法從事農耕,又難以發展畜牧業,進而還是長期停留在漁獵的生活狀態,成為了漁獵民族。

在這三大民族中,農耕民族的社會進步最快。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農耕民族的村落逐漸發展成為了更大的聚落——城鎮。城鎮的出現,需要更加規範和周密的社會管理制度,這是從氏族向國家過渡的關鍵時期,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