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筷在古代的叫法

碗筷在古代的叫法

碗叫做“簋”北京的美食街就叫“簋街”

筷子叫做“箸”,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碗筷在古代的叫法

 古代吃饭的碗也叫做碗,这种称呼由来已久。古代吃饭的碗也有叫做盆、盂、钵这种,盆同盘,和碗一样都是很早期就开始叫的。盂同钵是由大小区分的,大的叫做盂,可以盛饭装水,小的叫钵,一般都用来装饭吃的,后来演化为专指僧人用来化缘的用具了。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引证一、先秦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译文:汤里有菜可使用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