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盲率统计

古代文盲率统计

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多了,以认识几十个字就算过了识字的标准,建国初期统计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多,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约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个村也难出一个识字的人。

秀才跟大学生一样曾经很吃香,宋朝以后慢慢就不行了,国家不包分配,年轻的可以继续考学,上点年纪家境差点的就去当老师挣钱养家糊口了,政府也给发点数目有限的钱粮,免租免徭役,见官免跪,算是政治待遇。

举人,硕士研究生秀才参加各省组织的乡试后,合格者即为举人。秀才不是功名,举人却是功名,意味着可以入仕做官,只是举人即便做官,也只能从最底层做起。

关于古代文盲率的问题古代其实并没有对这件事情进行过官方的统计。只知道在1949年的时候,新中国扫盲之前文盲率为80%,那么历代的各个朝代大部分时候文盲率肯定比新中国的时候要高,并且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女子识字的情况估计都不会超过1%,所以总的来说,古代的文盲率估计就是在80%~95%之间。

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应该就算得上,是古代文盲率最低的朝代了。

比如说在唐朝的时候,他们是非常注重教育的。这件事可以归功于汉武帝,是汉武帝系统的恢复了中华崇文尚武的传统。比方说在那个时候,朝廷里面对于学生的入学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等等都没有详细的规定,并且在汉武帝之前学校也不算多。

后来是因为汉武帝以儒家学派为正统,以此修建起来了许多学校,并且完善了学生的入学制度和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这才能让后人唐朝乘了凉 。

到了唐朝的时候,唐高祖便下了指令,要求各个州县以及乡里都开设学堂,这也算最初的义务教育的形态。当时差不多没有100户人家的地方,就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学校,并且将地方学校的成果纳入了地方官员的政绩内,以此能够保证这些地方学校都能受到重视。

到了明朝的时候,他们突然意识到了识字读书不应该就是为了考取功名,不应该让,农家子弟,市井平民也要认字识字,于是推出了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常用字的图画本,其中具有代表性就是这本《对相四言》。

这本书里面列举出来的都是常较为常用的一些字,并且在字的旁边还有画能够帮助人家理解这个字,可以说这本书在当时是十分风靡的。

而在这几个朝代里面,由于帝王的引导作用,当时的文盲率应该很低,有可能在某些朝代已经跌破了80%也未可知,其实拿新中国的文盲率作为比较来对比是不太严谨的,因为当时新中国的时候,它的历史背景很复杂,但是在古代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只能靠推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