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体现苏轼风骨的诗

最能体现苏轼风骨的诗

如果要用一首诗,来总结概括苏轼的一生,我想到的是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从黄州、颍州,到惠州、儋州......苏轼的一生,也好似雪上飞鸿。

这里走走看看,那里住住停停。

65载人生如悠悠长途,而鸿飞千里,偶然休憩,暂时歇脚,但总在经历,永在前行。

《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写于苏轼26岁之时。苏轼被委任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的官职。

这一年的十一月,苏轼带着妻子王弗,以及尚在襁褓中的长子苏迈,意气风发地迈上了征途

苏轼苏辙兄弟情深,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离别,彼此都有些不舍。

苏辙骑着马儿一路相随数十里,直送到郑州西门之外。

他想到苏轼这一路上,必然会经过5年前兄弟俩一同停驻过的渑池(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便写下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字里行间,既流露出与兄长离别的依依不舍,又隐隐含着对彼此前路的无奈与担忧 。

仕途诡谲,官场艰险,兄弟俩的命运,不知几何

作为回复,同时也是对弟弟的慰解,苏轼写下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犹记得5年前,苏轼苏辙随着父亲苏洵,一道赴京应考。

那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渑池,在县中寺庙中留宿,还得到了住持奉闲和尚的热情款待。

临走之时,兄弟二人在奉闲居室的墙壁上题诗留念。

一转眼间,便是忽忽5载光阴过去了。

苏轼旧地重游,寺庙犹在。

那昔日言语和暖的奉闲和尚,却已过世,骨灰安葬在庭院中,上面筑起了一座新塔。

那昔日被兴趣盎然题过诗文的墙壁,早已毁坏,墙皮剥落,字迹自然也消失无踪了。

一圈又一圈,苏轼久久徘徊在奉闲佛塔下,忽然便领悟到何谓无常变幻,领悟到佛家所谓的“成住坏空”。

大千世界,由成立、持续、破坏,到再度生发。

生生灭灭,循环变化不已,永恒的只是“无常”二字。

是苏轼的诗,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小诗就以寻常生活小景——月夜里拄杖漫步于山石高低不平的东坡为乐,显示了诗人幽独高洁的心性和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