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分为哪几种类型

民歌分为哪几种类型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

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

山歌、劳动号子、田歌、城镇“小调”、双声。

1、山歌。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 高亢 、节奏自由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

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叫。

3、稻区“田歌”。

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传统民歌。在这些地区,劳动人民一般要种两季或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为此,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

4、城镇“小调”。

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练,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

5、云岭“双声”。

“双声”民歌所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这些和声的出现和运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它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已成为中国双声部民歌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1、按形式和作用划分,民歌大致可分为高原山歌、劳动号子、稻区“田歌”、城镇“小调”、云岭“双声”。

(1)高原山歌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每一民族或地区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山歌歌调、歌风和衬字衬腔的习惯用法。

(2)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服务生产劳动的民歌,可以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以及劳动者的精神面貌。

(3)稻区“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一种介于劳动号子与山歌之间的民歌题材。它基本保留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一般采用“领”、“合”形式、“领”与轮流接唱形式和分组对歌形式。

(4)城镇“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是人们在劳动之余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其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

(5)云岭“双声”指的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中国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出现了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的现象。它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

2、按地域划分,民歌可分为陕北民歌、客家民歌、云南民歌等种类。

(1)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它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2)客家民歌是一种以客家语为创作、传唱载体,以客家民间生活及习俗为题材,在客家聚集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

(3)云南民歌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可概括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比较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小河淌水》《绣荷包》等。

3、按体裁划分,民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4、按人群划分,民歌可分为情歌和儿歌等类别。

(1)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

(2)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井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其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