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段落赏析

官渡之战段落赏析

三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在这段历史过程中,英雄辈出、搅弄风云,丝毫不亚于春秋战国的精彩程度。罗贯中书写的《三国演义》,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三国历史中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不少人看三国,重点是看曹操、孙权、刘备三人的争霸,觉得特别精彩。在这段过程中,涌现出火烧赤壁、关羽水淹七军等精彩故事。但是,在三国的前期有那么几场战役也十分的有看点,比如说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的决战性战争,与后来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并称为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元年,曹操先后干掉了吕布和袁术,占据了兖州和徐州。而建安四年,袁绍也干掉了公孙攒,独拥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基本上占有了河北,并意图南下中原争夺天下。如此一来,曹操就成为了袁绍南下的的第一个阻碍,二者势必有一场生死之战。

很多人都以为官渡之战只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寻常战役,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恰当的。官渡之战历时共计1年5个月左右,分为前期交锋、两军对垒、曹兵突袭三个阶段,曹操军团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官渡之战的胜利有哪些影响回顾官渡之战,给我们又带来了哪些现实思考

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深度解析:

01:官渡之战的三个阶段。

02:曹操军团以少胜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03:“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官渡之战的胜利有哪些影响

04:通过官渡之战的结果,能够给予我们哪些现实的思考

01:官渡之战的三个阶段。

①. 前期交锋阶段。

在建安四年六月的时候,袁绍为了扫除曹操,亲自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意图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在官渡之战的前期,最重要的一场局部战争就是白马之役。建安五年二月,袁绍为寻找曹军主力决战,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企图夺取曹操安插在黄河的军事要点,以便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亲率大军前往,采用谋士荀攸的建议分兵出击。最终斩杀颜良文丑,力挫袁绍大军的锐气,至此,前期交锋阶段与曹操初战大捷告一段落。

②. 两军对垒阶段。

曹操诛杀颜良、文丑后,虽然袁绍大军初战不捷,但是毕竟人家兵多将广。所以,为了一雪前耻,袁绍立刻率大军逼近官渡。《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八月,袁绍连营稍前,东西数十里。曹操亦分营与相当。

对持时期,两军都想方设法拼命消耗敌军的供给和军力,总之就是怎么能制造麻烦怎么来。最有意思的就是袁绍仗着自己兵器多,不间断的向曹军射箭。而曹军发明了一种投石战车,击毁了袁军的箭楼。

这个阶段,曹操其实没有袁绍能耗,加上军队将士已经军心动摇,所以心中已萌生退意。这一段在影视剧《三国》中也有所体现,曹操给手下的谋士荀彧写信,希望荀彧劝自己班师。但是荀彧却反其道而行之,力谏他继续坚守。

曹操在得知荀彧的想法后,坚定了信心。于是就干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想办法保障自己的后勤补给线。命负责后勤补给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第二件事就是不断地袭扰袁绍的后勤。《武帝纪》记载: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

③. 曹兵突袭乌巢。

乌巢是袁绍的粮草大本营,乌巢被袭已经标示着袁绍大军必然溃败。建安五年十月,袁绍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军需,夜宿乌巢。而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并献计奇袭乌巢,曹操立即付诸实行。

奇袭乌巢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在官渡之战中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乌巢被劫后,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再无力与曹操对抗。

《袁绍传》记载: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馀众伪降,尽坑之。

至此,长达一年多的官渡之战也就落幕了。这一场战役中,曹操和袁绍基本上都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最后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为其一统北方,讨伐孙权、刘备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