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称王

古代如何称王

孟子在《孟子》中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武力可以称霸,而以仁德可以称王。

管仲说:“夫丰国之谓霸,兼正之国之谓王”,本国富强叫做“霸”,让诸侯城府叫做“王”。其实管仲和儒家孟子的思想是一样的。简单来说,以德服人,是圣王的表现,而以力制人则是霸王的表现。

据古籍记载,先秦夏商周三代称王,夏商又称后、帝等。殷商尊崇上天,称为帝或上帝,周进一步演化为昊天上帝。周王称天子、以代上帝治理天下。诸侯尊为天王。(西方基督教创世神耶和华就被翻译成中国古有的上帝,今人大多以为上帝乃耶和华之称)

自秦始,秦王政混一六国,采取三皇中的泰皇之泰字和上古帝位号之帝字为皇帝,因是第一个,自号始皇帝。”

后世皆称皇帝、亦为天子。

对帝王的称呼无非以下几点:谥号、庙号、年号、姓名及一些“特殊”称号:如先主、中主、后主、少主、幼主、少帝、废帝、末帝,这类称号就是字面意思。

秦朝废除周之谥号,始皇自定用“数”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后继的依次称二世、三世、四世皇帝……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称谥号——

周开始(除秦外)谥号是帝王死后的“必需品”。如周成王、汉宣帝、宋武帝、隋炀帝、唐文帝……

称庙号——

庙号始于商朝,庙号非有功德之君不得授予,有功者称祖、有德者称宗。本无贬义。从商始,周秦无庙号,西汉恢复。此后历代相沿。

庙号自汉“复辟”以来,一直呈现泛滥之势。本来庙号是授予功德之君的,本质不存在贬义。后面渐倒向谥号一面,起褒贬之义,如明末赵之龙曾言弘光朝廷所上崇祯帝庙号思宗非美谥,弘光君臣最后改易庙号为毅宗。甚至如宋之徽钦、元之顺帝一类的亡国之君都有庙号,这已严重悖离庙号本质。

谥号本是区区几字,至唐朝中期谥号变长,不易称呼,从唐朝开始,及后世皇帝大多都上庙号。从此帝王,多称庙号。如唐玄宗、唐昭宗、梁太祖、宋太祖、宋光宗、明太祖、明世宗、清世祖……

称年号——

年号始于汉武帝,用于纪元。在此之前,纪元皆以帝王在位年数计算(如周康王四年、汉惠帝元年)。

至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基本上一帝用一年号(两个例外: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建元正统、被俘退位后复辟改元天顺清太宗黄太吉因即位后金汗建元天聪。后改国号又改元为崇德),所以用年号来称呼(如洪武帝、景泰帝、顺治帝、康熙帝等)。在此之前也有少数用年号称帝王:汉更始帝、元泰定帝等。

不同朝代不一样,比如春秋战国这些不是大统一的,很多诸侯刚开始还是周天子分封的,后面都自立为王了,统一时代,都是皇帝册封的,自立的就等于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