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杀不可辱典故

士可杀不可辱典故

出处:《礼记·儒行》:“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译文:“ 儒者可以亲近但是不可以威胁,可以接近却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奢侈,饮食不丰美。对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批评,却不可当面指责。他们的刚毅就是如此。”

‘’士可杀不可辱‘’的出自于《礼记·儒行》,原文是“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它的典故是广州都督裴伷先获罪下狱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裴伷先获罪下狱,唐玄宗不知如何处理,宰相张嘉贞提议打板子,而另一名宰相张说却认为“士可杀不可辱”,不应该再加侮辱他。

意谓对读书人可以亲近他却不可以胁迫他,可以杀他的头却不可以凌辱他。后常以“士可杀不可辱”形容士大夫宁死不屈的气节。《明史.王鏊传》:“鏊谓瑾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语出《礼记·儒行》:“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儒者的刚毅是吃软不吃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你胡搅蛮缠、要挟威迫却行不通,宁可去死,也不愿受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