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编织艺术起源于哪

手工编织艺术起源于哪

周末去公园时都会在公园的小路上遇到几个会做竹蜻蜓的叔叔阿姨,也会遇到会用草藤等编织出各种各样灵巧无比的小动物的大爷大妈。可见中国的编织不但品类丰富,而且一直传承至今。事实上,中国人喜爱的编织其实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并且是在历朝历代逐渐受到重视而发展起来的。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

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陶钵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

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条经过刮磨加工。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周代,以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汉代以蔺草(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河东(今山西夏县 )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