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以东在先秦时期是海吗

在先秦时期,镇江以东是海。 

镇江以东在先秦时期是海吗

   距今3000~5000年前,长江在镇江东附近形成宽达数十里的大喇叭形入海口,镇江在大喇叭的顶点。

今天的五洲山、金山、蒜山、镇屏山、黄鹤山、老虎山、北固山、焦山、象山、京岘山、汝山等陡崖地形,还可看到海浪或潮汐侵浊形成的痕迹。然在这诸多山峰之下,当时的镇江还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海水。

清代刘文淇著《扬州水道记》前,对宁镇山脉及仪征、六合诛山进行地质性考察,发现江宁县湖山和仪征县大、小铜山的山崖之间,有若干条带状的卵石堆积,夹有螺壳、贝壳化石。因此认为:“此乃古之海口。”在今天镇江南山山麓,还能寻到螺壳、贝壳类化石,这也是古之海口之证明。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江阴以东今张家港、崇明岛,江北南通、海门、启动等地面,还没有出海或形成陆块。

   江面由镇江、江阴以东呈“扇形”南北大大展开,形成一个比如今杭州湾还要大的喇叭口,奔流的万里长江由此东流入海。

    那时候,在镇江的江面,可以看到银涛盖顶、雪狼排空的“京江潮”奇景(也被称为广陵潮)。

   京江潮是一大名胜奇观,使无数骚人墨客荡气回肠。

   京江潮和广陵潮,都在镇江到扬州之间这段江面,由这段“曲江”所生,分别出生于曲江贴近京口的北汊和贴近广陵的北汊。两潮非常相似,难于区别。

1、 南北朝齐梁时代,治所在镇江的南兖州刺史,每年都要带领成百上千的江北官民,赶到镇江、江阴对岸的海陵(今泰州、泰兴)江边观赏“京江潮”。

2、 随着时间推迟,长江入海口在镇江北侧向东形成喇叭形海湾,而焦山正位于海口位置,旁有两座小山——松山和廖山,形似双阙,人们形象的称之为“海门”,由于地处喇叭形海湾的咽喉,这里形成了新的“京江潮”景观,惊天动地,波澜壮阔。

3、 唐时,镇扬江面最宽达四五十里,朝廷在润州驻扎镇海军。唐代诗人对京江潮和京口海门情有独钟:李嘉佑的“北固潮声满”,贾岛的“潮平京口斜”,刘长卿的“潮吞海门石”

4、 唐朝中叶以后,海口逐渐东移远离镇江,海门波涛万顷的气象也随之成了历史记忆,京江潮不再,但唐宋诗中还是多有记载。

2000年前,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汹涌的“广陵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