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逼急反叛的典故

古代被逼急反叛的典故

“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君逼将反的故事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为了消除来自功臣宿将对皇位的任何威胁,做天子的也只好放开手屠戮功臣,且不管对方是否真的有叛逆谋反之心,反正“拣在篮里都是菜”,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抓起来杀了再说。这正是“玉石俱焚”、“靡无孑遗”的釜底抽薪之法。

当年宋高宗赵构授意大奸臣秦桧制造冤狱,风波亭残杀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岳飞,其中固然有抗金问题上、战和政治路线上存在歧见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忌恨岳飞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对自己的宝座构成潜在的威胁。

而从功臣宿将这一面来讲,既然颈上人头很难保全,下场之悲惨可以预料,那么如陈涉所言“等死(一样是死),死义可乎!”(《史记·陈涉世家》)也不免破罐子破摔,干脆豁出去操起武器造反,“杀上东京,夺了鸟位”(《水浒传》中李逵语),成功了固然走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即便失败,也无非一死而已,“除死无难事,讨饭不再穷”,没有更多可以失去的。于是,许多原先并没有谋逆反叛之心的功臣到一定的时候也会铤而走险,而成为朝廷的“乱臣贼子”。

可见封建君主专制条件下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围,对功臣宿将的主动或被动叛逆,起着“为渊逐鱼,为丛驱雀”的推动作用。用一句古话来形容,便是“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总而言之,当皇上做天子的百般猜忌,害得众多功臣宿将犹如惊弓之鸟,整日里处于自疑不安、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中,一有蛛丝马迹,风吹草动,就狗急跳墙,狠下心扯旗造反犯上,以求反败为胜,绝处逢生。

汉初大功臣、淮南王 英布,就是处于自疑震怖境地不能自拔,最终被逼造反作乱悲剧人物中的一个典型。

英布(即黥布)是楚汉之际一名骁勇的猛将,原为项羽手底下的主要将领,巨鹿之战他赤膊打头阵,新安坑卒他杀人不眨眼,后因他人游说,在刘邦与项羽角逐天下的关键时刻,摇身一变,叛楚投汉,成为整个汉军之中除韩信、彭越之外的第三号统帅人物。他开辟汉军对楚作战的南方战场,在项羽身后猛捅刀子,骚扰攻击楚军的翼侧,给楚军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在刘邦翦灭项羽,建立汉王朝统治的斗争中立下卓著功勋,大局甫定,刘邦论功行赏,英布加官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