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章丘桥的故事

朱元璋与章丘桥的故事

济南市章丘区中北部,长白山巍,漯河水秀。绿水青山环绕之中,有一船形的美丽古村落,这就是绣惠街道的茂李庄,坊间俗称大庄子人家。

茂李庄建村时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磨柳庄。最早的几户村民分别姓张孙王三姓,也由外地迁来。他们在漯河边择高坡住下,因旁边有一个大水磨,四周有片柳树林,故取名磨柳庄。

元朝至正年间,李氏始祖李琛,带着老婆和四个孩子,从河北枣强迁来章丘。先流浪于明水塘子崖,后移至章丘老县城绣惠东关外草市。几经辗转,见城东三里外的磨柳庄依山傍水,是风水宝地,便决意落户而居。四个儿子分别叫文台、武台、龙台、安台,取“文武龙安“之意。文台和武台一直陪伴着父母。龙台和安台后来迁至南京居住,故南京现在也有个茂李庄。

自从李琛夫妻和文台武台两个儿子定居磨柳庄以后,如同那水丰草茂的漯河之水及绿野草木,李氏人丁也逐年兴旺起来。而随着岁月流失,其他姓氏只剩下了张姓一户人家。这时的磨柳庄,水磨和柳树尚存,但村名却悄悄地随着李氏家族的兴旺,演变为茂李庄了。

词典上,有关“茂”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草木旺盛,如茂盛、丰茂之貌。二是指有德有才,如茂士、茂才之人。无论哪种解释,茂李庄此名之意,即因氏族兴旺而始,又祈家族更加茂盛且品德高尚至伟矣。后来,茂李庄李姓竟高达村民99%的比例。庄子虽不大,但村落位置布局建筑均讲格局,且民风淳朴,积善行德,言循族训,行必有矩,颇受乡邻赞誉,慢慢地人们开始尊称茂李庄为大庄子人家了。

时光荏苒,岁月流至元朝末期,战火纷飞,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时随母亲逃荒来到茂李庄。因无生计,朱元璋只好为李家放牛谋生。此时的李氏一族已成名门望族。由于年龄相仿,李氏三始祖李秉礼,也便有缘同朱元璋结为布衣之交。

有一年夏天,连阴45天,有三天连降暴雨。漯河水猛涨,波涛翻滚,水浪滔天,眼看就要淹到茂李庄了。有人急了,大喊:快到南门挡水呀!正当人们慌乱之际,朱元璋放牛回来,不紧不慢地说:慌什么,水进不了咱庄的。没看见茂李庄像条船吗水涨船高呀!

朱元璋走出南门查看水势,见水边草丛中有一条扁担长的大水蛇正在翻滚。就指着那蛇斥道:你想干什么想淹俺茂李庄吗那蛇见到朱元璋便浑身发抖,三次把头抬高又落下,像是磕头一般。朱元璋大喝一声,还不快走!那蛇便匆匆而去,奇怪的是,漯河之水也随之哗哗地消退下去。

朱元璋放牛的荒坡上生长着一些酸枣树,章丘俚语叫“枳筋"。一种枳筋长直刺,另一种枳筋长弯刺。每次放牛的时候,朱元璋本来就破旧的衣服会被弯刺枳筋挂得更破,回家后母亲要费很大功夫才能补好,朱元璋好生心疼。

一次,弯刺枳筋又把他的衣服挂破了,气得朱元璋大骂:你们这些熊枳筋真不懂事,为什么长在这里不知道俺在这儿放牛吗明年统统长到东坡去。到了第二年春天,弯刺的枳筋果然全都枯死了,凡是发芽的全是直刺的。直到现在,茂李西坡的枳筋全是直刺的,而东坡的枳筋则是弯刺的。

老辈人说,朱元璋放牛累了的时候,就会躺在河边的一块大石板上睡觉。这块石板宽约1米半,长约2米,一端中间有个穿透的小圆洞。睡觉的时候,朱元璋就把牵牛的绳子通过这个圆洞拴在石板上。

中午放牛睡觉之时,也正是豆地里的蝈蝈起劲鸣叫的时候。吵得朱元璋实在睡不着,就对着豆地怒吼:别叫咧!再叫真(朕)就给你治罪啦!想叫的都到远远的东坡去。说来也怪,话音刚落,那蝈蝈的叫声也便戛然而止。到了明天中午再睡觉的时候,东坡一片蝈蝈声,而河边大石板的地方却寂静如夜,朱元璋便会酣睡不醒。

茂李庄老辈人还说,朱元璋睡觉时,仰面朝天,头枕一横杆,两臂平展,双脚叉开,形若一个“天”字。后来他当了皇上,人们才醒悟,原来他从小就是个天子哈!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时候,一条小龙从这块大石板上腾空而起,朝着南京方向飞去。此时,朱元璋正在南京登基,礼乐高奏。有大臣奏,皇上为何择南京为吾大明之都朱元璋曰:朕幼落难,曾受惠于章丘茂李庄李氏一族,且与三世祖结为布衣之交。始祖三子四子曾居南京,名字叫“龙台”和“安台”,朕以为此乃寓意南京是“龙安之台”也。朕之大明定都南京,岂非天意乎!众臣大悟,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氏二十一代孙,章丘市原人大副主任,史志专家李万百曾对这些传说研究后认为,李氏迁居茂李早于明朝立朝46年。朱元璋又是历史上少有的出身低贱的皇帝,幼年贫穷,也的确逃过荒要过饭,故传说是有一定合理成分的。

章丘历史上只产生过一个皇帝,即新朝皇帝王莽。章丘上千个村庄没有哪个村留下关于王莽的传说,其他历代皇帝也没听说驾临过什么村庄。只有茂李庄一个村子与皇帝有缘,盛传着各种版本不一的朱元璋的故事。这也许不是偶然的,似乎从一个方面佐证了茂李庄在历史上确实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