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古城有哪些

滨州古城有哪些

无棣古城风景区,惠民古城

滨州城墙遗址,墙体为土筑。

城角遗址出土唐舍利石棺。

除宋代惠民古城墙外,滨州发现宋金元时期的城墙遗址主要还有位于无棣县信阳镇城角村的城角遗址、沾化区古城镇东关村的古城遗址、滨城区滨北街道的滨州城墙遗址等。

城角遗址与保顺军

城角遗址位于无棣县信阳镇城角村西南200米处,距无棣县城10公里。城角遗址可能为宋代保顺军城及无棣县治所在,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保顺军,五代始设,治今无棣县北。《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七》载,保顺军,本沧州无棣县之保顺镇。周显德六年(959年),建为军,以旧镇为名。《宋史·地理志》载:“周置保顺军于沧州无棣县南二十里。”民国《庆云县志》记载:“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置保顺军于县东南二十里。”保顺军,长官为军使,官阶从五品,负责一方军务,后又为宋代沿置。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五月,继续在今无棣信阳置保顺军。宋治平元年(1064年),无棣县治也由庆云迁保顺军,县军合署,设军使。

无棣之名始于西周,但作为行政区划则起于隋朝。隋开皇六年(586年),析阳信县北境置无棣县。《隋书·地理志》载:“无棣,开皇六年(586年)置。”县治在今庆云,宋代迁往保顺军所在。金泰和三年(1023年)废保顺军,无棣归河北东路沧州管辖。元至正年间,因兵燹又迁县城于今无棣古城处。因无棣地处北宋与契丹辽朝对峙地带,地近宋代著名的高阳关都部署辖区“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属边防重地,所以军政建制比较特殊,地位高于他县,称为“望县”。

2020年11月18日至12月28日,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无棣县文物所、日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城角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初步确定遗址范围东西488米,南北1137米,面积约5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7~1米,距地表0.3米。

遗址整体南侧偏中部区域为遗址文化层丰富的集中区,有大范围的垫土堆积和灰坑,为主要建筑密集分布区。北侧区域主要发现有壕沟四段,当为城址内残留。此次勘探虽未发现城墙遗迹,但可确定此处有城,且城址范围应在24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正中心的区域,南北纵贯一条宽约8一9米、长20633米左右的道路。从出土遗物看,遗址年代从唐至宋元时期,以宋元堆积和遗物为主。

城角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时代跨度也较大。近年来,遗址上经常会有文物出土,如这里出土过唐代的舍利石棺、宋代的铜镜等。遗址上更是密集分布着淄博窑、临汝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钧窑、磁州窑等窑口生产的众多白釉、黑釉、青白釉、青釉、白地黑花瓷器残片,还有宋元时期的兽面瓦当、灰陶等。瓷器残片可辨器型主要有碗、瓶、盆、罐、缸等。另外,还发现一种十二角二十四棱的灰陶陶球,陶球重在4千克至5千克左右,形状大小与惠民古城护城河疏浚施工时发现的陶球相同。陶球多从城北侧出土,应是古代用于攻防的陶弹丸。

沾化古城墙遗址

位于沾化区古城镇东关村的沾化古城墙遗址,始筑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招安县时尚无城池,金代更名为沾化县,始筑城墙,周长“五里十步”。此后,明成化二年(1466年)重葺,明正德十年(1515年)再次缮修:“延袤二里三百步,高三丈,上广六尺,下一仞有半,堞一千二百五十”,至此,规模益大。

后又经多次复修,其中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修建工程最大,花费“帑银一万七千三百八十两四钱六分五毫一丝。除城门,城围共长六百二十一丈九尺,高二丈,顶宽八尺,底宽一丈四尺”。1931年,又拨地方款修整,面目大为改观。城具四门,东曰崇礼,南曰由义,西曰砺廉,北曰明耻。门洞均呈拱形,顶上各建望楼,绕女墙。1939年,日本侵略军陷城后,以此为据点,城池遭受严重破坏。

古城墙现已面目全非,不过城墙外壕沟尚存,城内部分建筑、街道和地名也尚有遗存。现仅城东北角尚残存一段墙基,城东门尚残存墙基。东门城墙遗址现残存高2.3米,墙为土筑,夯土分明,夹有宋元时期陶瓷残片。2008年9月,被沾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滨州城墙遗址

滨城区滨北街道古城墙是元代平章于保保于元至元二年(1265年)修筑的。墙体为土筑,周长九里。后又在明正德七年、嘉靖二十七年、嘉靖四十年、万历八年、万历十一年、清乾隆三十六年等进行过多次修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城垣被严重破坏。1953年城门楼被拆毁“文化大革命”初期,城门被毁。现存城墙以中南墙西段保存最好,东南段仅残存一小部分,东北端也残存有一部分,西北部多被建房或开垦为耕地。2012年7月,被滨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