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有什么讲究

看过电视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古人的婚礼跟我们现在的婚礼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在礼仪服饰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同。相比较,古人的婚礼要更加的繁琐一些,仪式感很强,不过也更加有韵味。

一、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1、年龄
  对比现在,古人的结婚年龄大多都比较早,十几岁就结婚的也大有人在。
  譬如唐朝的规定,男的15岁,女的13岁以上就可以结婚了,明代则在男女的年龄上加了一岁,不过即便这样,以现在的角度去看,实在是有些小了,按照现在来说,15岁的男生,最快也就刚上高中吧?还是个孩子呢。
 
  2、时间
  现在人结婚大多选择在上午举行,最迟也就是中午,可你知道吗?古代人结婚通常都在下午或者晚上,大家看结婚的“婚”自,就是一个女,一个黄昏的。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有什么讲究

二、为什么古人在晚上举行婚礼

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随着人类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经过几**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据史料《白虎通》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

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而且傍晚结婚比较接近洞房花烛夜 特别是在清朝 古人洞房花烛夜之前,男人要向宾客敬酒就要耗费一些时间,而且接新娘 行大礼也都要耗费时间,所以傍晚是最好的时间,晚了不行,早也不好。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有什么讲究 第2张

三、古人举办婚礼的习俗

花轿迎亲:使用花轿迎亲有许多讲究,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轿夫要把花轿抬至男家,晚上轿中百烛齐燃,谓之“亮轿”,即红烛高照,驱鬼祈福之意;花轿到女家后,要先停于厅上,女家请一老妇,用镜子向轿中来回照一照,谓之“照轿”,其意和男方的亮轿差不多;新娘上轿,大都由新**父兄或抱或背进花轿。按迷信说法,女子出嫁之时,双脚不能踏地,否则会冲犯地神。新娘上轿后,轿夫要讨吉利钱,女方给了以后方可“起轿”。 

新娘障面:从上轿开始,在入洞房前,新娘一定要蒙一块“红盖头”。有的说是新娘嫁与新人,难免不好意思,故蒙头遮羞;有的认为是用红布避邪。其实这里也有原始掠夺婚的痕迹,在抢夺新娘时, 为了不让其大喊大叫和看清来人,抢到手后,都要把她的头蒙起来,后来婚礼时一直延用这个习俗。 

撒谷扬豆:新娘上轿前,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持装有谷子、豆子等五谷杂粮的器物,到处撒播,最后一把要撒在花轿当中。当花轿来到男家时,也有人照样撒谷扬豆。这样做的含义是,女方希望女儿出嫁后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则希望娶新妇后带来好运,五谷丰登!也有的说这种习俗是为了避邪,撒一些粮食给那些捣乱的鬼神,阻止他们进家门。现代婚礼中有人在楼梯上撒麦肤也是取此意。 

拜堂成亲:拜堂又称拜天地,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因为男女结合延续了人类,所以要先拜天地;从结婚开始,女人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员,所以要拜高堂;结婚之后,男女将结合为一体,所以要夫妻交拜。 

花果撒帐: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之前,要从亲属中选一位儿女齐全的吉祥长辈,手执托盘,里面装满枣、栗子、桂圆、花生等,走进洞房,一边抓起这些果子撒向寝帐,一边吟诵:“撒个枣、领个小(儿子),撒个栗、领个妮(女儿),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枣子谐音“早子”,栗子谐音“利子”或“妮子”,花生意味着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养女,合在一起,就是早得**,儿女双全。

安床坐帐:撒帐结束后,吉祥婆要帮新人把被子铺好,一边铺还要一边说“百年合好,早生**”等吉利话,此谓“安床”。安床完结后,要请新人坐到一起,先是由新郎将新**盖头揭下来,称为脱缨;然后新人共饮“交杯酒”,宋代以前是用瓢饮,二者相合,即成葫芦状,象征夫妇合二为一。